(那些上有老、下有小的中年人失業(yè)后都怎么樣了?)
這是一個朋友的真實故事,他的媽媽失業(yè)了,管事兒的給她開了,找了個更年輕的人,他的原話是這樣說的:“媽媽現在才不到50,連個掃大街的活都找不著了……”
今年6月份,16-24歲城鎮(zhèn)調查失業(yè)率達到了驚人的19.3%,但實際上,除了剛畢業(yè)的年輕人,還有一類人群也面臨著極高的失業(yè)風險:45歲以上的大齡勞動者,也就是我們爸媽那一輩人。
大齡失業(yè)者,在數據和報道中都很少被關注,但在我們的身邊隨處可見。
他們或許是企業(yè)下崗,或許是做生意失敗,或許是打了一輩子零工、但由于年齡限制而遲遲找不到下一份工作。
“失業(yè)”這個詞,他們甚至不怎么提起,而是說“沒活兒干了”,“沒人要了”,“生意做不下去了”??傊€沒到領養(yǎng)老金的年紀,就先斷了經濟來源。
現實生活中,這部分人群可能比你想得要多得多。
中年失業(yè)人群,目前還沒有完整數據,但很可能遠高于城鎮(zhèn)調查失業(yè)率公布的4.5%。
統計指標里定義的“失業(yè)”是指:沒工作;能工作;且在找工作。
這就意味著,沒有積極尋找工作的人,比如在家啃老的,不算失業(yè);農民工回老家務農的,也不算失業(yè);今年一季度,我國農民工外出務工數比去年減少了5000萬,其中有部分是在城市找不到工作、不得不回家務農的,但在失業(yè)率統計中,沒有他們的身影。
以廣州這個全國勞務輸入主要地區(qū)為例,2021年第二季度在公共就業(yè)服務機構登記的求職者,近一半都是45歲以上。就連互聯網從業(yè)者比較集中的BOSS直聘上,40歲以上大齡求職者的數量也在迅速增加。
要知道,對縣城和鄉(xiāng)鎮(zhèn)的父母們來說,找工作主要還是靠親戚朋友打聽介紹,沒有登記、也不會用招聘軟件的,還有許許多多。
他們中的很多人,有著共同的成長經歷。
60年代末70年代初,他們出生,那時正值中國第二次嬰兒潮,每年新生兒數量超過2000萬,而當時的城鎮(zhèn)化率只有10%出頭。
所以,絕大多數人都是在農村和兄弟姐妹一起長大,童年記憶里充滿著匱乏和一窮二白,過年也吃不上幾口肉。
80年代末90年代初,他們進入社會,職業(yè)和家庭的起步都伴隨著工業(yè)化、城鎮(zhèn)化的快速發(fā)展。
當時很多沿海地區(qū)的家庭都是媽媽去就近的服裝廠上班,爸爸在工地忙碌,或者是開個夫妻店、做點小買賣;東北很多人去了集體農場、礦區(qū)、國企;四川、湖南等內陸地區(qū)的很多人,則背井離鄉(xiāng)加入了轟轟烈烈的“民工潮”。
雖然中間遇上了包分配和福利分房制度的取消,也經歷了國企下崗潮的沖擊,但他們秉承著幼年時期艱苦樸素的生活方式,相信只要肯吃苦,日子就有盼頭,未來一定是一年比一年好。
他們的生活經驗也確實如此,改革開放40年,城鎮(zhèn)率從10%出頭快速上升到65%,有7億多人從農村人口轉為城鎮(zhèn)人口,這背后的主力軍,正是這一代爸爸媽媽。
中國城鎮(zhèn)化進程階段
他們未必積累了多少財富,卻也憑借著自己的努力,成家立業(yè),生兒育女,過上了還算安穩(wěn)的生活。
但,進入最近的十年,時代的變化,年齡的增長,讓他們開始有些手足無措。
關于職校的那期稿子里我們提到過,在爸爸媽媽們的中學時期,很多人的夢想就是讀中專和技校、成為一名光榮的工人。
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,45歲到59歲的勞動人口中,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只有7%。大多數人初中讀完,十六七歲,就直接進入了社會,能做的也就是采礦、制造、建筑業(yè)和基礎服務業(yè),一些我們現在認為的“苦活臟活”。
中國各行業(yè)不同年齡段就業(yè)情況
他們也很少想什么跳槽、轉行,很多工作,一做就是一輩子。
曾經,工業(yè)化的高速電梯一路向上,捎帶過他們一程。但如今,產業(yè)結構已經發(fā)生了巨大變化,低技能行業(yè)帶來的就業(yè)機會越來越少。
21世紀以來,制造業(yè)新增就業(yè)機會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、電子設備等對技能要求較高的行業(yè),而金融、房地產、教育、文化傳媒等服務業(yè),也對知識水平有更高的要求,目前的從業(yè)者主要還是集中在二三十歲。
當行業(yè)變化的速度遠超過了自身知識和技能更新的速度,逐漸步入中年的爸爸媽媽們,只能被時代的洪流往前推,進入信息社會。
要說對互聯網的接受程度,也不是一點沒有。爸爸媽媽們或許在手機上學會了拍視頻、發(fā)紅包,但很少通過網絡述說自己的處境和困難。能替他們發(fā)聲的往往是他們的孩子。
在一些社交網站上,“父母失業(yè)了怎么辦”“爸爸媽媽找工作有多難”已經成了熱門詞條。這個年紀面對的,一方面,是自身知識和技能的不匹配,另一方面,是無處不在的年齡歧視。
我們老開玩笑說失業(yè)了就去送外賣,但對大齡失業(yè)來說,這個玩笑也開不起。美團外賣的年齡限制卡在50歲,順豐招聘的快遞員,也多在25到37歲之間。
出了大城市,在鄉(xiāng)鎮(zhèn)和縣城的體制外,就幾乎沒有退休的概念,只要干得動,就得繼續(xù)干。四五十歲,在村里鄉(xiāng)下明明還是干活兒的主力,在城市,卻僅僅因為年齡被排斥在外。
能去做什么呢?連保潔、保安、服務員這些崗位,也是能招到三十歲,就不要五十歲。武漢的一家菜場甚至曾經規(guī)定45歲以上不能擺攤。
不解、無力,但他們也沒有辦法停下。大齡人群失業(yè)后,35%的家庭儲蓄只能維系三個月的生活開支。
他們上有七八十歲的老人,生個病就可能拖垮全家,下有二十出頭的孩子可能還在上學,就算已經工作,也很難開口向子女要些什么,更何況孩子可能也是上面說的那19.3%里的一份子;大齡失業(yè)的父母們,只能頂著生活壓力繼續(xù)奔波。
睜開眼,周圍都是依賴他們的人,卻沒有他們可以依賴的人。
他們的愿望很簡單,一是看著孩子成家立業(yè),盡全力給他們備套婚房首付;二是趁著自己還能干點啥,多攢些養(yǎng)老錢,不要給孩子添負擔。
然而,很多人攢錢的方式只是簡單地存進銀行,卻沒有繳納養(yǎng)老保險的意識。
跟小區(qū)裝修隊的幾個泥瓦匠師傅聊過天,他們在城里打工賺的錢,除了保障基本生活,還有一項重大支出是應付老家各種人情隨禮。
青島一個普通縣城的婚禮份子錢大概是800塊,南方一些小鎮(zhèn)甚至要包2000塊的紅包。但問他們養(yǎng)老保險交了沒,回答卻是:錢不夠,不交了。
如果你的家人是自己做小生意或者打零工的,不妨也去問問他們的社保情況。因為信息不對稱,我們所認為的常識,對父母輩來說,卻是空白。
如果父母的社保沒有繳滿15年的、或者之前繳費額度很少,最好的方法還是能補則補。如果現在已經處于失業(yè)狀態(tài),還可以去申請大齡失業(yè)社保補貼,補貼比例最高可以達到2/3。
社保繳納方式信息
除此之外,政府還會給大齡失業(yè)人群提供一些公益性崗位,更具體的保障措施和申請方法,可以幫父母去當地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和公共就業(yè)服務機構咨詢一下。
我們知道肯定會有人說上面這些措施,比起大齡失業(yè)實際面臨的困境,不過是杯水車薪。:畢竟實際生活中的挑戰(zhàn),比起我們說的這些要復雜得多。
但,問題只有被看到,才有被解決的可能。
我國從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,今年老齡化比率已經達到了14.1%,50歲以上有4億人,40-50歲之間還有4億人,都會在未來10年陸續(xù)進入退休年齡,在創(chuàng)投圈,銀發(fā)經濟、養(yǎng)老產業(yè)是近五年的熱門,但除了把老年人和預備退休人士當成流量與營收來源之外,各種產業(yè)也應該開放更多機會給他們。
比如,國內有個中老年人內容平臺,上面有很多五六十歲的版主、運營和審核員。上海有個做電吹管的公司,也找了很多中老年人來寫中老年版說明書。
畢竟,年輕人還真不一定搞得定這些事,中老年人的使用體驗和人生閱歷,也是寶貴的財富。
在我們的社會,工作不僅僅是經濟上的保障,還意味著被尊重、被認同,很大程度上,我們用“你是做什么的”來定義“你是誰”。
大齡失業(yè)不只是我們正在面臨的問題。很多國家都越來越重視40+、50+群體的就業(yè),大齡就業(yè)和年輕人就業(yè)也不是個零和游戲,什么是工作機會?說白了,別人的消費才能變?yōu)槲覀兊氖杖搿?/p>
中老年人更多參與工作,就有更多的人參與到社會交換,整體購買力上去了,年輕人的機會自然也會更多。
更何況,現在的“他們”,就是未來的“我們”。
還記得開頭朋友的故事嗎?他說,媽媽她現在在村子里找了個包襪子的活兒,計件給錢,一雙襪子三四分,從早上六點做到晚上八點,能掙50塊。
其實,他和媽媽都知道,這點錢要改善生活基本不現實,但爸媽辛苦了半輩子,到這個年紀也很難真的閑下來。
對他們來說,有活兒干,有事兒做,有人惦記,心里就踏實。
本文來自“后浪研究所”(:youth36kr),作者:駱若男、方婷,36氪經授權發(fā)布。
掃描上面二維碼,微信咨詢
落戶咨詢熱線:13671738356
咨詢熱線
13671738356